今天(5月24日)上午,由上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王醇晨和杨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绣明带队的市区人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法检查组来到本部校区北区生活园区,调研学校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情况,副校长汪源源陪同调研。
科技感+人性化,打造校园垃圾分类升级版
(相关资料图)
在北区的智能投放点,干、湿、可回收、有毒有害四分类垃圾桶一字排开,执法检查组一行详细了解复旦校园垃圾智能投放系统情况。
与普通垃圾桶不同,北区的智能垃圾投放系统具有定时开关门、干垃圾智能压缩、满溢报警、智能查询等功能,有效提高垃圾投放管理效率。垃圾桶上方还设有屏幕,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引导学生做好垃圾四分类投放。
北区食堂主要出入口附近的集中投放点是北区人流量最大的集中投放点,每日垃圾产生量也为北区最大。当看到该投放点设置的脚踏式无接触洗手池时,执法检查组称赞这一设计的人性化。学校各学生生活园区结合同学出行路线和生活作息习惯,在各园区主要出入口、人流量集中区域共配置23个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定时定点投放。
早餐时段,北区食堂一楼大厅餐厨垃圾分类回收点处,学生们正有序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与餐具回收。“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垃圾回收效率和分类意识,大家也比较接受。”一位刚用完餐的学生说。
复旦四校区共计11个学生食堂,日供6.4万人次就餐,通过对接垃圾资源回收企业达到日产日清的效果。在引入餐厨垃圾智能化处理系统、合理设计垃圾分类投放与餐具回收动线的同时,复旦食堂将湿垃圾处理环节“前置”,提升垃圾分类管理与就地资源化处理效率。
执法检查组一行详细询问餐厨垃圾处理、油水分离等情况。2019年,复旦大学引入餐厨垃圾智能化处理系统,利用微生物技术对餐厨垃圾和厨余进行生物降解、水气处理,降解率高达95%以上。通过预先设置的管道,系统还能负压收集到处理机房,对垃圾进行油、水、气的达标排放。
每天,从北区各个点位收集的垃圾都会运送至北区垃圾中转站。执法检查组了解了复旦校园的垃圾中转处理情况。目前,复旦大学四校区共9个垃圾中转站,年清运干垃圾约4374吨、湿垃圾约1373吨等。自2019年上海市推行垃圾分类以来,学校持续加强垃圾中转站管理,逐步改造现有垃圾中转站、堆场,使分类更规范、分区更合理。
为解决垃圾房异味及卫生防控问题,学校引入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示范工程“消毒除臭环卫一体机”。该设备运用电解原理生成微酸性次氯酸溶液,通过高压雾化设备,有效消灭垃圾中转站内的硫化氢、氨气等污染性气体,保障垃圾分类从业人员健康,以科技手段赋能垃圾分类。
多措并举,推行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三年来,复旦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扎实推进垃圾分类。2020年7月,学校成立“复旦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复旦大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对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提出要求。
学校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上海市高等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指南》的要求,结合校内各区域出现生活垃圾的类别,相应配置垃圾容器。
四个校区目前配备75组道路智能垃圾桶,南区北区配备两组智能分类垃圾箱。新生宿舍每年配备干湿两分类脚踏垃圾桶,各学生生活园区配置14台“爱回收”资源回收设备。各学生生活园区配置23个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实行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定时定点投放管理。
学校食堂运用按需统一采购、优化供餐方式、加强教育引导等科学管理手段,让爱粮节粮的新“食”尚在校园内蔚然成风。食堂还设置“光盘行动”海报、采取传送带模式回收餐盘、设立后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形式,引导师生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
2021年,复旦大学成功申报上海市高校垃圾分类示范点,获评垃圾分类“百佳学校”。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汪蒙琪
摄 影
戚心茹、总务处
责 编
汪祯仪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